临床检验工作是以检验医学为基础,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方法对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和其他体液标本、分泌物标本、排泄物标本以及组织标本等)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血液是动物体内必需的液体组织,血液检查是基础实验中常用且重要的检验项目;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常会引起血液成分发生数量和质量的变化[1];然而做好血液检验最基本的前提是血液标本质量合格。

一、什么是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二、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
采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采集不规范,比如采集的血量不足、采集的部位不正确、采集顺序不正确、采集的时间不合适或未消毒导致血液标本污染等; 采集器具不准确,不同标本需要使用不同的容器和添加剂,添加剂错误或过期、采血针头大小不恰当或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等,都会导致标本不合格; 采集的血样标本运送和保存条件不正确,比如标本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保存时间过长、运送过程没有加盖导致血样污染等; 送检人员粗心造成血样标本标识错误或无检测的项目要求等; 受检方自身的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标本的质量[4]。
三、不合格血液标本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必定会影响临床检验结果,其对不同检验项目的影响程度因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不同而各异。
3.1 ? 不合格标本对于血液学检查的影响(图1)
②聚集的细胞还可能被仪器误判为其他细胞,致使细胞数量统计不准确;
③抽血、混匀手法过于剧烈或添加物不当造成的溶血,可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低;
④炎症浸润部位采血则会导致局部炎症细胞的混入,导致细胞形态的不正常,血细胞出现黏附、聚集合并,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受影响;
⑤血液细胞学检查应使用EDTA抗凝,错误的抗凝剂可能引起血细胞形态的变化,造成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不准确,如草酸盐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等。

图1 血液学不合格标本
3.2 ? 不合格标本对于凝血检测的影响(图2)
①采集血量过少引起抗凝剂比例不当或采血后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导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可引起内源性、外源性凝血时间的延长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偏低[5];
②标本凝集,纤维蛋白原被消耗,凝血功能启动,PT、APTT、TT就会延长;标本微小凝集也会导致APTT的减低或TT异常缩短;
③标本乳糜对纤维蛋白原干扰比较大;
④凝血四项的检查应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错误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会造成PT、APTT时间的延长
⑤抽血不顺畅引起血流淤滞或血管受损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图2 凝血不合格标本
3.3 ? 不合格标本对于生化检测的影响(图3)
①生物化学的标本为血清,通过添加血凝活化剂和分离凝胶,来促进血液凝固并分离血清,主要测定生物体内的离子、酶类和代谢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不同组织、细胞内浓度差异比较大,受溶血影响大;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浆,引起血浆成分的改变,造成一些细胞内外浓度差较大的检测项目(如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钾)的测定结果升高;
②脂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后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对比色法和比浊法均可产生严重的干扰;
③黄疸胆红素在400~54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通过氧化剂后胆红素还可被氧化为胆绿素、胆褐素,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6]。

图3 生化不合格样本
结语 对于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即使检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都是无意义的,检测结果会误导研究人员对动物健康程度和药物疗效的判断。合格的血液标本检验出的结果才具有实验辅助诊断价值,产生血液样本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引起重视。正确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才能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如您有任何业务咨询 欢迎扫描上方市场部微信二维码 我们将及时回答您的问题

